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2018年教育部新设立了智能制造工程专业,2019年公司正式获批设立该专业。
培养目标: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培养掌握数学、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和机械工程、控制工程和信息工程等学科相关专业知识及人文职业素养,具备适应社会和行业的发展需求,从事智能制造相关产品及系统的设计制造、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应该具备:
(1)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及工程基础理论,理解和解决智能制造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具有围绕智能制造系统或产品的集成、分析能力。
(2)能够跟踪专业领域的前沿技术,具备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运用现代工具从事机电设备和智能装备的研究开发、设计制造和工程管理。
(3)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国际化视野与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4)能够在工程实践中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熟悉国家标准、行业法律法规,具有社会责任感。
专业特色:
本专业是从公司国家一流专业、国家级和省级特色专业机械专业发展而来,将新一代信息和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制造业进行了深度融合,是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核心专业,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省级智能绿色制造与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级基础课教学团队。专业紧扣时代发展前沿热点,积极发展智能(无人)驾驶、机器人技术、3D打印技术、数字化工厂、机器视觉等特色方向。
主干课程:
智能制造技术数学基础、智能制造技术基础、智能控制基础、机器视觉与图像识别、机器人技术、3D打印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智能制造综合训练、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电子学等。
团队队伍:
专业10余名专业任课教师,均来自于机械工程等相关学科,所在学科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和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核心任课老师均拥有博士学位。专业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单忠德教授作为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和特聘教授,聘任国际人工智能领域专家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利兹大学Anthony G. Cohn教授、英国布鲁内尔大学李茂贞教授作为本专业兼职教授。
王晓原,吉林大学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客座研究员。中国电子学会智能交通委员会特聘专家,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青科委常委,山东省重大行政决策专家,《交通信息与安全》编辑委员会委员,Transp.res.C等诸多国际国内学术期刊评审专家,国家基金、重点、重大项目评审专家。主要研究方向有智慧运输与智能汽车(辅助/自动/无人驾驶)、人-车-环境协同智慧及控制、交通&运输系统规划、基于网联大数据的交通系统状态分析、智能航运等。承担和参与各类国家省部级纵向科研课题共计23项;发表论文200余篇(SCI、E收录60余篇),出版著作9部,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3项、软件著作权2项,获山东省软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山东省教委社会科学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教委自然科学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
王宪伦,山东大学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硕士生导师,系主任,机器人研发中心负责人,山东省机器人研究会理事,国家基金先进制造技术方向评审专家,J INTELL ROBOT SYST等期刊审稿专家。从事机器人技术、机器视觉、智能控制、创新设计等方向研究,承担和参与国家省部级纵向课题7项,教学相关课题5项,承担横向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0余篇,出版教材3部,授权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10余项,软件著作权30余项。带领员工参加国际及全国各类机器人大赛,创新方法大赛等,共获一等奖10余项,二等奖20余项,参加省级机器人、智能控制、智能制造大赛等获一等奖20余项,二等奖40余项,获省科协优秀创新创业导师奖。
就业深造:
智能制造属于传统制造与人工智能的交叉领域,毕业生可以在智能制造工程、机电工程、机器人工程和自动化工程等领域从事智能制造技术(视觉识别、跟踪定位、人机协同等)、高端智能装备(机器人、智能交通、3D打印、海洋工程等)、智能产线、数字化工厂等方向的研究、开发、改造及生产管理工作。据人社部数据分析预测,2020年智能制造领域人才需求为750万人,人才缺口300万人;2025年,人才需求900万人,人才缺口450万人,就业前景广阔。
完成本科阶段学习后,优秀员工可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或直接攻读博士研究生,也可报考相关学科的研究生或出国深造。
专业咨询邮箱:xlwang@qust.edu.cn
本专业承办山东省智能绿色制造与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年会
师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
数字化工厂
数字化工厂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Cohn教授为师生讲学
专业实验室及员工活动中心